付医师介绍,不少人认为“没不舒服就不用体检”,却忽略了很多疾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——比如高血压、糖尿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指标异常,当出现头晕、口渴等不适时,病情往往已发展到需要药物干预的阶段,甚至可能伴随血管、肾脏等靶器官损伤。
“常规体检的核心价值,就是把这些‘隐形健康隐患’找出来。”她解释,通过体检能及时发现慢性病苗头,尽早干预,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;还能根据结果调整生活习惯,比如提醒吸烟人群减少烟量、饮食偏咸者控制盐摄入;同时可评估疫苗接种需求,如肝炎疫苗、肺炎疫苗等;还能为癌症筛查提供依据,像肺癌、结直肠癌等癌症,早期发现后的治愈率会大幅提升。
随后,付医师介绍了常规体检的基础项目:一般检查包含身高、体重、血压测量,帮大家初步判断体重是否达标、有无血压异常;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尿粪常规、血脂血糖、肝肾功能等,可反映身体代谢、脏器功能状态;医技检查有心电图、超声等,能排查心脏、肝胆胰脾等器官的结构异常。她特别强调“体检不能跟风选项目”,要结合个人情况调整——长期吸烟的人建议加做肺部低剂量螺旋CT,有胃溃疡病史者定期做胃镜,家族有乳腺癌史的女性提前做乳腺钼靶,“‘精准筛查’,能助力大大增加体检的效果。”
针对不同年龄段,她也给出了针对性建议:20岁人群虽身体抵抗力较强,但需关注传染病筛查,比如肝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,女性还要定期做乳腺超声和宫颈细胞学检查;30-40岁人群进入疾病高发期,要重点做肿瘤标志物检测、胃肠镜、心脏彩超,排查肺癌、结直肠癌、心脑血管疾病风险;50岁以上人群需增加骨密度检查,评估骨质疏松风险,同时持续关注肿瘤和心脑血管健康,定期做颈动脉超声、胃肠镜等。
“有些项目普通人体检真的不用做,别花了冤枉钱还徒增焦虑。”付医师特别提醒,基因筛查癌症仅适用于有明确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;PET-CT检查费用高且有辐射,除非医生明确建议,否则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项目。
最后,针对高血压、糖尿病等“富贵病”,付医师给出防治建议:高危人群(如血压高值、超重、有家族史者)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,避免漏诊;日常遵循“食物金字塔”原则,多吃谷薯类、蔬果,少吃油糖;运动坚持“三五七”原则——每周运动5次以上,每次达到“心跳+年龄=170”的中等强度,且做到规律、循序渐进。
此次活动共吸引30多名居民到场聆听,有人掏出手机拍摄PPT重点内容,有人在讲座结束后围着付医师进一步咨询个人体检方案,还有人在互动知识问答环节中得到了中药代茶饮奖品,热闹的氛围持续了许久。大家一致点赞这场“家门口的健康课”,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实用的健康讲座走进科普点,切实助力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






